沈蕊兰

西湖降温 | 记忆的形态

之馆季节历网页介绍.001.jpg


西湖降温 | 记忆的形态

本期艺术家:沈蕊兰


九三年生的沈蕊兰住在焚香味的家里。

她是影像创作者,但她的电影不讲故事。

“语言有时很苍白,想说的都在图像里呗。”


“杭州的水很神奇,它顺着运河连结了很多地方,像情感的纽带。20年12月完成的作品《滞星》[1]就是在西湖取景的。我平时很喜欢在杭州乱走乱逛,喜欢西湖边上的光。这次我想把在杭州漫步的感受拍出来,用在这儿看到的东西联系对家乡(苏州)的感受。


有一天,奶奶突然发来好多条很长的语音消息。过后回听才知道,她讲了最近在老家石桥游玩的经历——《滞星》的创作始于此。奶奶从桥这边讲到桥那边,把那座桥的所有细节,包括台阶、石头和桥的形状描述得一清二楚。她说,小时候怎么也数不清桥上的台阶,这次来来回回地数,走过去是五十七级,走回来还是五十七级,终于清楚了。奶奶应该是特别想留住这些事情。她把事物反复串起来,让遗忘别来得太快。她对记忆的感受和我完全不同。在我看来,我们这代人的记忆都很短。那些时代性的奇观极具吸引力,相比起来,个人记忆在宏观背景下很容易被忽略。但蛰伏在回忆中的细微感受才是真切的生命体验,我想用图像把它传达出来。


《滞星》影片截图,摄于杭州西湖。


这个季节,西湖边人的状态和夏季很不一样。夏夜的西湖边以游客和乘凉的人居多,但这些天的湖边往往只有寥寥几人,他们看起来都很有心事。降温时,能在湖面观察到风的痕迹和水波的变化。有天晚上刮大风,水面和平时很不一样,似海浪一般反着不同的光。这些景象被影影绰绰的光映衬着,给人一种不确切的感受,像出现在模糊记忆中的画面。我对这些画面做了些处理,注入个人情感,作为对奶奶的回应。这部片子的拍摄技术很简单,大多是用手机——那些有点摇晃的,有颗粒感的画面更像肉眼对夜晚的感受。我把这些图像叠在一起,配上奶奶喃喃的语音,像在失眠的夜里神游——一片黑暗中,很多发光体飘摇而过,偶尔出现闪烁的画面,仿佛摩挲一段记忆时弹出的细节。整部片子的叙述没有指向性,只有细微情感漂浮其中。


Picture2.jpg《滞星》影片截图,片中大多镜头是用手机拍摄的,模糊的画面更贴近人自身对夜晚的感受。


《滞星》影片截图,‘我很喜欢在杭州爬山,偶尔也会探索山洞。山洞穴壁上的钟乳石会有点点闪光。我把它们和在西湖拍到的其他画面叠加到一起,看着像在梦里。


2020年的疫情改变了很多事,也影响了我和家人的关系、以及和线下空间的交际。支离破碎的线上新闻牵动人们的情绪,然而面对一些宏大命题,个体的力量是很微弱的。我想通过作品调动观众的个人体验,让大家关注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情感纽带。‘影像’很像我对世界的感受,跟光、声音和时间有关,它们都关乎事物的流动性,每时每刻都在变化。它们都是不可言说,看不到的,却始终蛰伏在你的生命中。对我来说,艺术是一种触动。这种触动可以帮我们打破符号性的东西,建立新的联系,进而脱离平庸的日常生活。” 


聊天时,沈蕊兰盘坐在祖母家运来的木椅上。傍晚,房间暗下来,她打开了新买的日落灯,“你看,真挺像夕阳哈。”


由笔者拍摄


[1] 艺术家注释:“滞”是有一点痕迹感的状态,像视觉残留。“星”其实就是那些我们看不见的、闪烁的、不可说的记忆碎片。影片的英文名“From Dark Matters"有神秘的“暗物质”和“从黑暗的东西而来”两重意思。


文/ Carlie 

 


下载目里APP,了解更多会员计划